红军医院纪念馆原名永安古寺,位于习水县土城镇青杠坡村,约有三百年历史。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血战青杠坡,永安古寺的僧徒同仇敌忾,与红军医护人员一起担当起了救护红军的伟大责任,为浴血鏖战的红军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为挽救在战场负伤的战士生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一所红军医院——茅坪医院
1927年10月,工农革命军以卫生队为基础,成立茅坪医院,这是红军革命时期最早建立的医院。医院设有医务室、药房和病房,可收容伤病员40至50人。战时医院派出医务人员随部队行动,在战场上救护伤员。
初创时期的茅坪医院虽然设备简陋,药品奇缺,但由于医务人员工作负责,救治及时,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同时,医院为伤病员提供了稳定的治疗场所,也为部队机动作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一所红军医务学校的诞生——红军军医学校
据了解,红军医院是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31年11月,中革军委总军医处(后改称卫生总部)成立后,红军医院领导和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中央红军的各类医院在中革军委领导下加快了发展步伐。
1931年11月,红军军医学校(后改称红军卫生学校)在江西于都成立。建校初期,毛泽东同志为学校确立了“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办学方针。从学校创办到长征前,红军卫生学校共培养军医班学员181名、调剂班学员75名、看护班学员300名、保健班学员23名、研究班学员7名,总计686名。
长征路上的女挑夫
在战争时期,红军广大卫生人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牢记“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宗旨,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参加长征的红一方面军30位女红军干部,冒着枪林弹雨,奋力救治伤病员的故事流传至今。
长征的路途漫长而艰辛,红一方面军的30位女红军干部在行军途中,不光要完成后勤工作,有时还要负责抬担架,照顾伤员。女红军邓六金抬着担架翻山越岭几次累吐血后,妇女队长刘群先一再劝告她,不要再做类似抬担架的体力活,但邓六金却依然坚持。女红军刘彩香虽然个头小,但力气非常大,常常抬着伤病员翻山越岭,被称赞为“长征路上的女挑夫”。
她们用弱小的身躯,背负着超出其体重几倍的重量翻身越岭。她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始终对革命充满信心,从未改变心中的信仰。她们,是长征路上的白衣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