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笃行文化教育服务中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遵义:革命转折地 千古忠义城
您现在所在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遵义:革命转折地 千古忠义城
时间:2021-09-15 08:34 点击:
       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贵州大山深处,有一座在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城——遵义。涓涓流淌的湘江河水,陪伴着这座古老的城,走过了两千多年的时光。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遵义是一座红军之城。这里的红墙黛瓦,曾见证过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也记录着那一段段珍贵的历史时刻。
      子尹路96号,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是当时遵义城中首屈一指的建筑。
      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这里就成为了红军总司令部的驻地。著名的“遵义会议”,就在二楼的小客厅召开。
      1935年1月15日,20名中央领导和红军将领在这个房间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教训,纠正错误军事路线和军事指挥。
从激烈的路线争论到冷静的战事分析,连续三个晚上,古城中只有这间小小的会议室通宵亮着马灯。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中国共产党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的问题。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这次会议不仅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之后,红军从被动转移,到掌握主动,走出绝境,《红军长征史》记载,“中央红军在五天之内,取桐梓,占娄山关,再夺遵义城,共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当时的《红星报》发表社论,“这是我中央红军从反攻以来空前的大胜利”。
       从此以后,这支代表中国革命火种力量的红军,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穿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纵横十余省,行程两万五千里,实现了主力大会师。
       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让人民的军队从绝境中走出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看似是历史偶然选择了遵义,但偶然中却有着历史的必然。
       所“遵”之“义”,为国为民
       遵义古称播州,播州这个名字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自唐代易名播州始,后经五代、宋、元、明等朝,足足存在了962年的时间。
       遵义这个名字的出现,略比播州之名晚几年,当时是命名的播州所领的一个县。
       而遵义所遵之“义”,还要从西汉末年的一个人讲起。
       西汉末年,天下纷争,割据西南的公孙述趁乱起兵,自立国号。
       当时只是一名小小功曹(类似于太守助理)的谢暹,见国家分裂,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十分痛心。
       面对叛军招降,他愤然回答,这片土地只属于大汉王朝。
       其实遵义远在西南边陲之地,当时的汉朝鞭长莫及。但在谢暹看来,地方再远,也是中国的一个部分,不能分割。
       于是他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动员众人一同支持汉朝。
       谢暹的做法激怒了叛军,他们派兵前来围剿,谢暹带着几千人的队伍,抵死不从。
       就在这时,刘秀建立起东汉政权的消息传来。谢暹立即派遣使者奔赴中原,表示忠于汉王朝。
       见到西南边陲来使归顺,刘秀大为感动,于是赐封谢暹等人为“义郎”。
       “义郎”之“义”,一是维护国家统一,是为大义;二是使百姓免遭战火涂炭,是为正义。为国为民,皆在其中。
       后来唐朝置播州后,把其中一个县命名为“遵义县”,忠义精神就此成为这方水土的风骨和底蕴。
       “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
        古城西北龙岩山巅的海龙屯,记载着播州杨氏家族的往事。
        南宋末年,蒙古铁骑挥师南下,攻打四川,眼看四川困于战火,播州土官杨价立即组织起五千士兵驰援。
        杨价援军的到来减缓了敌人的进攻速度,但依旧却无法扭转战事,不久,成都陷落,播州告急。
       得知播州告急,杨价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把儿子杨文叫到跟前,留下嘱托,我们杨家一直以“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为家训,这个规矩不能破,日后子子孙孙都要继承。
       杨价去后,杨文含着眼泪承袭父职,随后率领播州将士抗击敌军。
       同时,组织百姓开山运石、修筑工事,在悬崖峭壁上筑起十几座关屯环卫的“山城防御工事”——海龙屯。
       海龙屯阻挡住了蒙古铁骑的脚步,播州终于被守住了。
       杨氏家族在播州统治了29代,前后有725年,他们始终恪守着心中的大义,“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护一方国土安宁。
       如今,历经数百年风霜的海龙屯早已斑驳,但忠义精神,却深深扎根在了遵义这片土地。
       忠于国家,心怀正义。古往今来,在这座以“义”命名的城市里,人们始终秉持着一个“义”字行事,做忠义之人,行仁义之事,守信义之本。今天,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新一代遵义人继续身负家国大义,在各行各业推动着古城日新月异的发展。

红色培训

Training

TOP

在线QQ

139849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