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笃行文化教育服务中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红色黔西南“赶考”新长征
您现在所在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红色黔西南“赶考”新长征
时间:2021-08-20 11:06 点击: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威舍镇,地处云贵两省结合部,享有“滇黔通衢”和黔西南“西大门”之称。
  1935年4月16日至25日,中央红一、三、五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在长征中经过黔西南境内。历时10天,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经过黔西南7个县及其中的3座县城、66个乡(镇)、300多个村,进行大小战斗16次,在黔西南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威舍镇辖区的猪场、蒿子冲、下德黑、阿依等地,正是中央红军西出贵州、挺进云南的最后经过地。
  猪场位于兴义市威舍镇东部,东南两面环山。这年4月23日上午,红一军团1师5团前卫抵达猪场村寨山下,战士们听到寡妇桥方向的枪声,立即赶去支援正在那里行军的中央军委纵队。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顽强挡住了敌人,完成了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安全通过的任务。
  这场激战中,敌机发现了隐蔽在猪场的休养连,便朝着休养连俯冲过来,一阵机枪扫射后,又投下炸弹。随休养连行动的贺子珍,发现离她不远的一副担架正暴露着,担架队员一个已经牺牲,一个受了重伤,担架上躺着的是攻打娄山关战役中身负重伤且断了一条腿的钟赤兵。贺子珍冒着生命危险从隐蔽处向担架冲去,扑在钟赤兵身上。爆炸声过后,钟赤兵获救了,贺子珍却倒在血泊之中,全身共有17处被弹片击中。贺子珍被紧急抬到乡亲余兴培家里包扎伤口……贺子珍舍生忘死的大义,极大地感染了乡亲们。
  那时,红军在余兴培家这栋一楼一底的瓦房里设立了临时电台指挥部。这栋房屋也一直还保持着当年红军经过时的原貌。出生于1936年的余伦启老人,一直在里面居住。老人从小就听爷爷余学书、父亲余兴培讲述那段历史。后来,他又把这些故事讲给自己的儿子、孙子听,讲给乡亲们听。
  “当时,家里人做饭给红军吃,红军走的时候,付钱给了我家,而且家里筷子都没有少一双,红军真正做到了绝对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每当游客来到家里参观,余伦启老人都会讲述红军的故事。
  硝烟散去,长征精神代代传承,激励着当地干部群众持续推动各项事业加快发展。记者了解到,2008年在村级整合中,猪场与发哈、谢洒三个村合并为发哈村。依托村境内的3家铁合金厂、4家精煤加工厂和1家有机肥厂,40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数十辆车为企业提供运输服务,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发哈村村委会主任曾成文介绍,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1万元,猪场组的村民人均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
  村庄变漂亮了,村民日子过甜蜜了。因为猪场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当地人也习惯性地称发哈村为“红军村”。2008年以来,兴义市在保护红军洞、红军电台旧址的同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和修缮了红军文化长廊、红军广场等。如今的“红军村”已成为黔西南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兴义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威舍镇党委副书记朱兴鹏介绍,“红军村”年均接待2万多人次,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已接待了3万多人次。2021年,发哈村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列入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目前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发哈村的跨越式发展是黔西南历史性巨变的一个缩影。在中央、省的大力支持下,“十三五”时期,黔西南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累计减贫47.09万人,完成33.8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搬迁人数占全州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从根本上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历史性难题。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增速连续5年位居贵州省前列,经济总量上升到全省第5位。
  当前,黔西南州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业强州战略、文旅兴州战略、教育立州战略、城市带动战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短评
  知史奋进慰先烈
  红军在黔西南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一个个悲壮动人、催人奋进的长征故事。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既要珍视保护,又要代代传承。
  忆峥嵘岁月,正是无数革命先烈大义凛然、不怕牺牲,用热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换来了当今的太平盛世,换来了人民的幸福生活。看今朝辉煌,正是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黔西南州的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长期奋斗、不懈奋斗,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开启了发展新征程。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我们的光荣使命,更是对无数先烈最好的告慰。
 

红色培训

Training

TOP

在线QQ

139849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