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遵义的底色,更是红花岗最亮丽的颜色。自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以来,遵义市红花岗区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深挖红色资源,创新打造开放型红色街巷、共享型红色场馆、集约型红色课堂等政治生活场所,全方位、多维度激活红色基因,持续烧旺“红色”炉火,推动党内政治生活“热”起来,党员党性教育“实”起来。
追寻红色根脉 打造红色街巷
“我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看红色文化书籍和资料,并通过写作、整理讲稿,把相关史料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更顺畅、生动地讲给市民和游客听。”说起义务讲解,谭金蓉深有感触:“每次讲解我都会热血沸腾,对听众、对自己都是一次凝聚力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带给党员群众的不只是激动一阵子,而是震撼一辈子的能量积蓄。”谭金蓉今年72岁,是红花岗区老城街道年龄最大的一位红色义务讲解员。
今年国庆期间,70余万名游客到红花岗接受红色教育。“600多年前,遵义筑城时,建成了‘三街六巷九狮子’的景观。”“龙思泉走了,‘小红’的故事流传了下来。”……谭金蓉面对着一张张或稚气或青春或沧桑的脸,一遍一遍地讲述着长征事迹、遵义故事,服务人数达5000人次。
遵义会址周边,纪念公园、红军街、1935文化园等如众星辉映;湘江河畔,新建成的“毛主席住居”文化旅游综合体破巷而出,一江两景共同述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红花岗区大力打造全国红色文化旅游核心区,把红色传承与三产发展融为一体、整体推进,推进党的历史、红色教育、感恩教育从场馆走向街巷、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体内循环”走向“体外循环”,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知史爱国、知史爱党、知史奋进。红色作底,彰显红城魅力。红花岗区依托遵义会议会址红色教育核心区,设置“长征故事墙”“党史文化墙”“老城记忆”主题墙体,创新打造党员政治生活街,通过红色义务讲解员讲实物、实景、实例、实事,把革命传统教育与红色旅游有机融合,产生“1+1>2”的叠加效应。
紧扣红色主题 建设红色场馆
以红为源,红花岗区把红色教育、党性教育贯穿普通党员思想政治建设全过程,构建起“一核引领、多点联动”的政治生活场馆体系。
——在社区,迎红街道采取共驻共建办法,在社区政治生活馆设置党员宣誓区、党建责任区、党建资源区、组织生活区、党员教育区五大功能区域,通过阵地共建、活动共办,实现党员共管、服务共商、难题共解。
“爱社区、建社区是党员的责任,我将用一辈子来践行,为建设幸福和谐社区做贡献。”在红花岗区兰家堡社区,义务守林30多年的退休党员田茂禄在党员承诺墙上写下誓言,按下红色手印。
沙河社区围绕“我为何入党、我为谁服务、我做了什么”的初心三问,整合6村1居资源,打造了集党员读书室、党员活动室、党员信息室、党员初心室和党群服务厅为一体的“四室一厅”功能场馆,开设7个服务窗口,辐射服务11个党组织、233名党员,不断凝聚和深化发扬长征精神、办好沙河事情的价值追求。
——在农村,海龙镇以“传承和弘扬李光老红军精神”为主线,创新打造集农村党员政治生活馆、传承红色基因展示馆、生态文明建设体验馆“三馆合一”的党性教育基地,让农村党员接受系统的党性淬炼和感恩教育,为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凝聚强大精神动力。巷口镇依托中山村闲置阵地,以感恩课堂为载体,推出看一场红色电影、听一次红色宣讲、做一次红色服务的“三个一”党性教育课程,为乡村建设发展聚共识、增动能。日前,一堂红色党课在中山村感恩课堂开讲。“我们要发扬革命精神,让红军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党员王成忠听完中山村党支部书记讲述的革命故事,备受鼓舞。
——在镇级党校,按照有完善教学设施、有过硬师资队伍、有常年办学任务和工作运转良好“三有一好”的标准,遴选“土专家”“田教授”,组建乡村振兴讲师团,开设《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坚定政治信仰 不负村民厚望》等课程,采取季度督导、半年检查、年终总评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镇级党校高效运转,破解普通党员教育人员难集中、时间难统一、成效难提升等“三难”问题。
“以前,我对党的认识不深刻,对党员身份认识肤浅,没有真正带好头。”清理杂草、清扫道路……坪桥村党员王凯从曾经不愿干,到如今当先锋,王凯的改变,让群众惊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抓实?红花岗区启动了“双百行动”,组建送学小分队开展“1+1”送学,把党的理论政策、党的声音传递到老党员心坎里。“党组织派人到我家给我上党课,给我佩戴党徽,我很感动、很振奋。作为一名老党员,思想上不能掉队,要时刻听党话、跟党走。”老城街道南门社区83岁老党员杨仁泽说。
烧旺红色炉火 锤炼红色先锋
路边井盖坏了有人换,通组路的垃圾有人扫,出山路的堡坎垮了有人修……群众有所呼,党员必有应。“我把下水道堵塞的问题反映到社区,很快就得到解决,太感谢他们了。”家住南舟路遵团小区的王玉红,对社区党组织3个工作日解决下水管道问题赞不绝口。
朝着问题去,奔着问题改。中山路街道逐一排查白杨洞社区电表箱线路,解决安全隐患;深溪镇清江村下坝组通村公路因长期雨水冲刷导致边坡垮塌,3个月全面修建完工;巷口镇聚焦水厂管道口径小问题,积极推进饮用水管网改造,影响6个村民组3000余人的饮水问题圆满解决……
平凡的小事也闪烁着党性光芒。70多岁的老党员何中信,义务清扫公路9年。今年25岁的年轻党员、乡镇医生张江华,不管天晴下雨,都会背着听诊器、测压仪,每月定时到贫困群众家里送医上门。60多岁的老党员魏其祥义务清理垃圾池……党员政治生活场所现已成为群众问题的“中转站”。通过群众点单、组织派单、党员接单,实现了党员教育与服务群众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