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诱人”的图书馆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这是《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作者龙应台写给儿子的一段话。在遵义市图书馆举办的《亲爱的安德烈》读书会上,嘉宾与大家分享了这段话,并讲述了他们写信与孩子沟通的经历。
这样的读书会十分受市民欢迎,参与者越来越多,家住沈阳路的蒲女士就是读书会的忠实“粉丝”。“市图书馆的变化很大,不仅打造成为红色文化主题图书馆,还陆续设立了三家分馆,借阅书籍非常方便,只要有时间就会去坐坐。上个月,手机图书馆的开通更是让我随时随地能阅读。”蒲女士说,图书馆的活动非常“诱人”,根据当下热点,不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读书会、朗读会、分享会,大家在活动中畅所欲言交流生活感悟或求解疑惑。每次活动都让她收获颇丰,并用在对女儿的教育上。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把更多人的兴趣吸引到健康的、带有文化性质的阅读上来,是我们前行的力量。”遵义市图书馆馆长牟维说,图书馆还是公共综合教育基地,开展各种互动体验活动,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下一步,他们还将打造红色文化主题数字图书馆,让市图书馆成为红色文化资源的聚集地。
2 老物件里有新意
“想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就得去博物馆。历史、传统文化永不过时,我们只能口头讲述,更多地还是要让年幼的孩子们去看、去触摸。”带着孩子在遵义市博物馆参观的杨女士说,她关注了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只要看到有新的展览和体验、互动活动,就会带孩子前来。这些实物更能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对遵义历史有更深刻的记忆、理解,从而让他的年龄显示出更高的思想层次,丰富的维度。
成立于2006年的遵义市博物馆,2009年11月26日免费向公众开放,现在人气也很旺,每到周末、假期参观者络绎不绝,到博物馆领略历史、感受文化魅力成为了不少市民的习惯,也成为越来越多家长亲子活动的重要内容。没有盖子的倒需壶(倒流壶)、造型各异的竹编、现代和传统结合的剪纸……今年8月以来,博物馆里又多了新看点,开设民间艺术品展台,市民可免费参观剪纸、竹编、陶艺、布艺等众多省、市级非遗传承人的“文创”产品,以及制作技艺。
“博物馆是历史的沉淀,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文化性格,博物馆教育正以越来越丰富的形式呈现,显现出课堂教育无可比拟的生动直观性。”遵义市博物馆馆长李良福表示,崛起的遵义市博物馆,为遵义市增加了一个文化亮点,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了解遵义历史和进行文化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自开馆以来,博物馆快速发展,不断引进各类临时展览,比如:2017年就有《石墨镌华——西安碑林拓片展》、《“我”从远古走来——周口店遗址文物特展》、《贴得人间喜气来——晋江市博物馆馆藏中国年画展》等,以及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拓片体验、钻木取火体验、知识问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大家自愿走进博物馆。通过这些方式,每年入馆参观人数在30万人左右。其中,节日假期成了参观高峰,今年国庆假期就有13812人参观。
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力推进
“文化是山、是海、是风、是雨,拥有了它可以排山倒海、呼风唤雨。”文化在市民王先生眼中是这样的,他对自己目前的精神文化生活非常满意。因为,在他的生活中,周周月月有活动,非遗展演让人大开眼界、书画展展现文字的魅力……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感到很幸福,也给孩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教育环境。
王先生有如此感受,得益于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强力推进。近日,记者从遵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举办了“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大型公益活动、祭茶大典、端午节诗歌会、文化志愿者小舞台、新春书展、戏曲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主题活动。此外,全市组织开展了送文化下乡、精准扶贫演出、迎春猜谜、迎春书画展等节日活动12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12余万人(次)。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市民家门口的“文化之旅”将会越来越多,除了图书馆、博物馆,市文化馆、市美术馆、市大剧院也将是大家陶冶情操的地方。“市美术馆、市大剧院都是今年新组建的,前者人员已经到位,后者正在进行中。” 遵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办公室主任李国齐告诉记者,现在这几个场馆正在建设中。截至目前,市文化馆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6亿元,市美术馆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7亿元,市大剧院项目完成投资5.37亿元。
据了解,按照十三五规划,我市文化基础建设实现新突破。将建成一批市级重大文化设施;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市、县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县级剧场、乡镇村综合影剧院。建成一批民族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覆盖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