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海龙囤景区,有一位老人,身穿运动服,头戴麦克风耳机,每到一处总会用“评书”般的演说,形象生动地介绍景点、历史故事以及各种神奇传说,游客听得如痴如醉。他就是海龙囤73岁高龄“金牌”导游张万锡。
12公里山路每天一趟
5月14日早,记者跟随贵州省历史文献研究会专家徒步海龙囤,有幸成为张万锡所带游团成员。
出生于1945年的张万锡,家住遵义海龙囤山脚下,原是一名教师,退休后便在海龙囤做起导游。记者眼前的他,除满头白发外,从面容、言谈中,并看不出他是一位高龄老人。海龙囤遗址在山之巅,山脚海拔970米,山顶海拔1350米,上山后,迂回各关寨、遗址,再下到山脚,全长约12公里的石梯路,他的步态刚健有力。
张万锡说,1999年,海龙囤起步开发,上山全是狭窄泥路,为防滑摔倒,只能穿“解放”牌胶鞋或塑胶水鞋,由于游客多骑马上山,这个景点解说完后,又得疾步到另一个点,每天回到家里,双脚“重”得像注了铅似的,身子像散了架。
3年前,泥路变成了石梯路,取消游客骑马上山。“我在海龙囤当导游18年了,几乎每天从山脚到山顶一个往返,近年来,游客不断增多,最多的一天三趟往返。”张万锡粗略地算了一下,这18年来,他徒步近7万公里,磨烂了近100双胶鞋或运动鞋。
用“评书”介绍景点
张万锡从小就喜欢听老辈人讲海龙囤与播州杨氏家族的故事。他家书柜里,堆放着几十本有关海龙囤、播州杨氏家族以及唐、宋、元、明朝代历史书籍。“导游是要做‘杂家’,天文地理、历史文化都要知晓一点,才能为游客答疑解惑。”张万锡称。
在张万锡看来,“满腹经纶”还不够,需一种喜闻乐见的讲解方式,让游客从被动获知到主动聆听。记者与他闲聊中,不知不觉地走到飞龙关,待大伙站稳,他便站上第一步石台阶梯上,手持一把纸扇,用演绎“评书”方式介绍此景点的故事:
“……1600年6月5日晚五更时分,驻扎对面山头上的明军发起总攻,士兵点燃大火炮引线,在寂静夜里,引线发出‘吱、吱、吱’的声音,突然,轰隆一声巨响,一团火球越过夜空……”
张万锡的语音,时而激昂陈词、时而悠长婉转,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以及各种神态和肢体动作,将听众带入历史故事中。
“从2001年起,我把单纯讲解变成‘评书’来演绎,虽效果很好,但跑一趟下来,嗓子常沙哑。”张万锡笑着说。海龙囤有30个景点,来回一趟约需5小时,其中,张万锡“评书”占了一半时间。
61岁考取导游资格证
张万锡称,他在做老师时,常独自来海龙囤游玩,由于那时没有导游,游客只好请当地村民当“解说”,许多村民不了解这段历史,常常将故事张冠李戴等,误导游客,这是他退休选择在海龙囤当导游的原因。
1999年至2001年,张万锡在海龙囤当了3年义务导游,61岁那年,他考取了导游资格证,目前,他是海龙囤的“金牌”导游,接待特殊考察团、学者团,他都亲自解说,同时,他还在收集整理有关海龙囤的故事,培训年轻人。
“导游这个职业是神圣的,我以身为遵义人为荣,并以宣传遵义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己任,每当向外地游团讲解海龙囤的历史故事,我的情绪就会沸腾起来。”张万锡坦言说,他的心已深深溶进海龙囤这片土地里,将在海龙囤为游客“演绎”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记者 姚强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