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都没想到,一下子就把我的命运改变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让我们一家人过上了想都不敢想的生活。”3月31日,居住在赤水市天台镇生态移民安置小区的贾如清对记者说,党和政府把我们从天台山岩上搬下来在这里居住,自己没掏一分钱不说,还解决了我们就近打工挣钱,娃儿就近读书,现在生活也没多大压力。
毫无疑问,脱贫攻坚不仅是一次政治任务,更是一场攻坚战。2014年以来,赤水市打响大扶贫战略行动战,按照“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基本思路,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17个乡(镇、街道)向赤水市委、市政府立下军令状,吹响了脱贫攻坚冲锋号,众志成城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至目前,全市6个贫困乡(镇)全部实现“减贫摘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1391人。
上下齐心 同心同路
为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战争,赤水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况顺航、市长谭海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从组织上给予强力保障。
抓好党建工作,是脱贫攻坚的关键。赤水市委组织部选派47名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乡镇下派74名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54名县级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个贫困村,结对帮扶两户贫困户。书记、市长帮扶三户贫困户;71个部门及企业分别结对挂帮行政村,2876名党员干部分别帮扶一到两户贫困户,做到帮扶贫困村、贫困户无遗漏。
十面合围 精准发力
2017年开局以来,赤水市以“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为切入口,全力决战脱贫攻坚,全力实现2734户6609名立卡贫困人群、41个贫困村出列,打出组合拳,“十面合围”决战决胜贫困。
——基础扶贫拔穷根。赤水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具“插花式”贫困特点,决定了扶贫成本高,攻坚难度大。2016年以来,赤水实施交通“2666”工程,即新建通组通寨路200公里,改造毛坯路600公里,硬化通村路600公里,新建小康路600公里,至2016年12月底,已完成工程量95%。
元厚镇虎头村是赤水市至今唯一未通油路的行政村,海拔1100米。虎头村主任杨大信说:“虎头村竹资源丰富,人均楠竹面积有30多亩,只要修好这条路,群众的财路也就通了。”
除交通设施建设外,其它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也不甘落后。从2016年以来,赤水投入财政资金1600万元完善“五小”水利设施,解决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投入1.37亿元新建125个4G基站,完成2万户乡镇光纤入户,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宽带”目标;投入资金1.08亿元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工程,保障贫困村组供电能力,彻底结束农村无电户历史;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213户,小康房改造200户,建成小康寨65个。
——易地搬迁脱穷窝。2016以来,赤水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641户14398人。为减轻群众负担,政府规定搬迁户在享受扶贫政策外,人均负担不超过2000元。政府统筹联通安置点水、电、通讯、电视,对所有安置房实施简单装修,确保群众“拎包入住”。
为了让老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安置点向“城区”“园区”“景区”靠拢,城区安置占42%,集镇安置占48%,新村安置占10%。政府制定了搬迁户至少一人就业目标,鼓励园区企业、社区解决就业。2016年,赤水经开区开发就业岗位5000余个,解决贫困户就业近3000人,做到了家家有就业,户户能脱贫。在新村就地搬迁安置的,贫困户通过竹林管护、流转耕地和林地,季节务工增加收入脱贫。
“天台镇充分结合新型工业化、绿色城镇化‘两化’战略,抓住经开区帮扶天台的政策机遇,把实现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作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根本性目标。”天台镇党委副书记王宗均告诉记者,天苑新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目前已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145户504人(其中精准扶贫户113户386人),其他乡镇搬迁对象79户356人,基本解决了搬迁户就近就业、增收致富问题。
两河口镇马鹿村贫困户屈新秀一家4口,去年搬入杨梅山安置点。“现在一家人住进了宽敞的房子,两个娃儿又在城里上学,政府还帮我在经开区找了一份清洁工,比起以前的生活,简直好得很!”屈新秀说。
——广开产业脱贫路。赤水把发展生产脱贫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和落脚点,2016年通过产业扶持5503贫困人口脱贫,激活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仅此项占2016年脱贫人口的46%。
通过2016年新增竹产业公路200公里改造,促进了农民伐竹积极性,千方百计增加卖竹收入。全年向赤天化纸业公司提供竹材45万吨,竹农收入2亿余元,人均增收1000余元。
乌骨鸡散养上手易、投入小、见效快。官渡镇龙宝村的贫困户陈其龙,返乡创业失败,因债返贫。经过谭海的结对帮扶,争取“特惠贷”和农信社的资金,得到龙头企业奇垦公司的技术帮扶,搞起了养殖场,去年出栏1.6万羽,净赚6万元,一家六口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小康日子。陈其龙说:“没有领导帮我,我脱不了贫,奔不了小康。”
赤水市2016年依托贵州竹乡鸡养殖公司、贵州奇垦农业开发公司,建立“公司+贫困户”的模式,实施精准扶贫,发动1982户贫困户散养乌骨鸡,每户存栏50至100羽,户均增收8000元左右。
——社会保障脱穷患。按照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的总要求,赤水实施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与脱贫标准“两线合一”,2016年将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132元,比2015年人均提高492元。对可扶持的困难对象纳入低保外,由民政和扶贫部门共同扶持,让他们通过产业扶持等措施逐步脱贫。
——教育扶贫脱穷根。坚持以教育扶贫作为支撑,消除贫困代际传递,落实“两助三免”政策。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8744人,资助金额986.76万元;资助学前教育阶段贫困生520人,资助金额26万元。推进教育“四项突破”工程,投资5280万元,实施了12个学校的改扩建项目。
——医疗扶贫脱穷身。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赤水实施强力推进医疗扶贫措施。2016年,共救助城乡困难对象1926人次,累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510.46万元。
——党建扶贫凝聚力。在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役中,全市上下一心,以“两学一做”为精神动力,充分发挥“干部脱皮,群众脱贫。”精神,率先垂范,基层党组织层层压实责任,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真扶贫,扶真贫,书写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3月31日傍晚,村民们结束劳作陆续回家,两汇水村第一书记袁金池组织村民讨论起了开春以来村里新上的两个项目,辣椒产业和菌菇产业。“因为村民这段时间要从事农业生产,所以白天相对比较忙,利用晚上的时间来跟群众沟通,能更多时间静下心来和群众更深入的讨论,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群众脱贫致富。”一同参加讨论的大同镇党委书记何勇说,错开群众生产时间,以干部“夜访”的形式,使脱贫工作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加快春季攻势行动效果。
农旅一体化 助力脱贫致富
近年来,赤水市按照“山地、高效、特色、安全”的总体要求,以发展山地高效特色农业为着力点,充分挖掘和利用区位资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围绕“商、养、闲、学、情、奇”旅游新六要素,开启了全域旅游·全景赤水新时代,全市共规划建设9大高效农业园区,分别为张家湾石斛生态观光园”“望云峰茶蔬体验园”2个遵义市级农旅一体化园区,“黔北四季花香”“红岩洞天农业观光园”“两河口大坝山农业观光园”等7个县级示范园区,总投资41亿元,规划建设面积2.3万余亩,已建成面积5685亩。目前,张家湾石斛生态观光园、红岩洞天农业观光园和“黔北四季花香”3个农旅一体化园区相继成功开园运营,并且,张家湾石斛生态观光园还被国家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通过农旅一体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新空间,提升了农业整体功能,更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农旅一体化园区土地流转12500亩,支付土地流转金630余万元,幅射带动贫困农户参与园区就业服务800余人。全市以农业观光园为主的乡村旅游点累计接待游客8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亿元,建设乡村旅舍500余家,带动653户农户发展餐饮、住宿等,户年均增收达25000余元。
精准扶贫任重而道远,赤水市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带领更多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相信,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赤水,将在生态移民、产业脱贫中,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